但他最新认为,若宏观经济复苏,电商企业将受惠于消费周期性复苏,认为中国宏观经济趋稳是今次的投资主题。他补充,投资者一直在密切关注中国的数据以寻找有关经济复苏力度的线索,而目前宏观指标显示出经济趋向稳定的早期迹象,这亦是行业今年上涨的主要推动力,并预计将成为未来股价趋势的关键因素。
据公告称,本次拟收购标的中,碳和科技依托自建算力中心采购建设推理型服务器,满足下游垂类和推理模型市场需求。星科智算定位于满足大模型训练等高端算力需求场景下算力建设和运营服务需求,双方围绕各自业务特点和资源优势,可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通过本次投资,公司不但可以拓展新业务领域,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力,亦能对主业发展形成赋能。
一、秦始皇与长城
长城纵贯我国北方辽阔地带,东自渤海,西至新疆,总长达20,000多公里。长城的建设始于战国时期,一直持续到明朝,多依山脉和险要地形而建,包括烽火台、女墙等多功能防御设施及堡垒。
普遍认为,长城的建设始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秦朝。然而,实际上长城最早出现在战国初期的中国北方。
当时战国七雄相互征战,各国为扩张领土和增强人力资源,纷纷向少数民族地区扩展。如秦国消灭了西部的戎狄大国义渠国,赵国征服了位于今内蒙古中部的林胡和楼烦等地,燕国则在将领秦开的领导下大败东夷,领土扩张了千余里,将辽东纳入燕国版图。
随着这些胜利,秦、赵、燕三国无法再北进。这不是他们不愿意,而是由于他们的国界已推至400毫米降水线附近,超过这一线农业难以为继,支持当地军队和人民生存的成本大增。
因此,秦、赵、燕三国停止了北方的扩张,并修建长城来设定边界,与北方的游牧民族隔离。这些长城后来成为秦朝长城的原型,正好位于400毫米降水线附近。
秦始皇一统六国后,立即展开南征和北征两大军事行动,南征平定了南方的百越民族,北征则是向北方游牧民族宣战。
南征活动进展顺利,尽管岭南地区条件恶劣、疫病流行,但仍属于适宜耕种的区域。秦军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将百越地区并入大秦帝国的疆域。
至于北伐,则遇到了不少困难。据司马迁记载,秦始皇决定北征匈奴,部分原因是皇家方士对他的预言:“亡秦者胡也。”尽管秦始皇较为理智,不会仅因一句预言而发动规模庞大的战争,但在他看来,匈奴是新兴的秦帝国面临的真正且最大的威胁。经过统一六国和南征战争,秦始皇已基本将所有可耕之地纳入版图,东亚大部分农民成为大秦臣民。
然而,秦始皇发现分布在三北(东北、北方、西北)的游牧民族难以征服。他们逐水草生活、流动不定,曾经一举突破秦军,攻陷城池数千座,但秦军对他们却束手无策。秦军主力一到,他们即逃离;秦军一走,他们便重新侵扰。
漠北气候寒冷,农业几乎不可为。在没有铁路、汽车的当时,驻军代价高昂。因此,汉人称匈奴地为“其地不可耕,其民不可牧”。
在秦始皇看来,忽视游牧民族不是办法,他们随时可能南下颠覆大秦王朝;同时,他也担心六国余孽、犯罪分子和不堪重压的民众逃亡漠北,这是他不能容忍的。
因此,秦始皇发起北伐,目标直指匈奴。大漠中游牧民族众多,但匈奴实力最强,相比其他游牧民族更为“固定”,主要聚居于水草丰美的鄂尔多斯草原,即秦人所称的“河南地”。依靠这片富饶草场,匈奴国力在草原国家中居首位,秦始皇因此首先对匈奴下手。
他派蒙恬率30万秦军进攻河南地,驱逐匈奴出河套草原。随后,秦始皇迁移10万人至河南地,设立朔方郡,使匈奴不敢南下放牧。
击退匈奴后,秦始皇立刻开始修建万里长城。他利用秦、赵、燕三国原有长城,大幅降低了建设成本,迅速完成了长城建设。秦始皇还派遣大军在长城沿线驻守,使长城既是军事设施,也是政治标志。长城代表了文明的边界,中央王朝与游牧民族的分界,同时也是文明与野蛮的分界。
秦始皇在长城的保护下,开始憧憬万世一系的大业。他未曾预见,长城的建立将对中国、漠北
乃至欧洲产生深远的影响。长城的建立,改变了全球的政治格局。
二、长城对游牧民族构成了巨大困扰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相争,直到秦始皇时期才实现统一。与此同时,从大兴安岭到漠北再到中亚,游牧民族也处于一种“战国时期”。匈奴与东胡、大月氏、林胡、丁零等部落一起,被统称为“胡”。
草原未曾诞生大一统帝国,部分原因在于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不适合形成统一国家。
首先需了解草原民族的生活模式。众所周知,诸如匈奴、东胡这类民族是游牧民族,依靠牛羊马等牲畜,随水草迁徙。
游牧方式相较稳定的农业生产效率较低,易受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研究显示,农业生活的家庭四口,仅需耕种2亩地。相对而言,游牧生活至少需要耕种2顷。
游牧区的气候比较严酷,与温和的汉地相比,主食的储存在农业区易于实现,即便遇到恶劣天气也能维持生计;然而在牧区,一旦发生大规模雪灾,便是灾难的开始。
游牧民依赖牛羊的肉和奶生存,一遇雪灾牛羊大量死亡,不仅肉易腐烂,奶源也会中断。这时,如果游牧民不向南进行贸易或掠夺,便难以生存。
游牧民族对非游牧产业的依赖极大,其中侵略和掠夺成为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
《匈奴列传》记载:"宽时跟随畜群,靠打猎生存,危时则习惯发动战争进行侵略"。简言之,宽松时期他们会游牧和狩猎,但在紧急时刻则会发动战争、进行掠夺。
这种危机通常是指游牧民族遭受重大自然灾害,面临饥饿威胁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进行掠夺,他们难以度过严冬。因此,自战国以来,匈奴、东胡、楼烦等民族持续侵扰中原地区的边境。
他们未能形成统一的帝国,因为正常的牧业需要牲畜分散放养,而大规模的战争需要集中青壮年劳动力参战,也需要集中牲畜以保障后勤,避免在缺少男性劳动力的情况下畜群遭受损失。
大规模集中牲畜会造成草场过度放牧、牲畜营养不足,易发生传染病,也容易被敌方截获。
因此,游牧民族倾向于进行近距离的入侵,即“兔子吃窝边草”。在战国时期,由于秦、赵、燕三国各自以邻国为壑,希望将危机推给对方,自然不会将边墙连成一体。这些缝隙为游牧民族侵扰提供了机会,他们甚至以家庭为单位进行骚扰。
但当秦朝统一后,长城建成一体,游牧民族绝望地意识到,他们无法像以前那样随意抢掠了。
长城的作用究竟如何?根据专家测算,长城平均高度为
7.8米,不算特别高,且多为夯土建造,不够坚固。这样一座既矮又脆的城墙,能挡住什么?
实际上,长城虽不高,但因地势险要,非易逾越。即便人可以越过,马却难以跨越;没有马的游牧骑兵难以形成威胁。人马一起越过长城,必须破坏城墙。而游牧民族的攻城武器难以迅速拆解城墙,待城墙被拆毁时,秦军的援兵已经赶到。
此外,长城也是一个强大的通信系统。长城沿线建有许多烽燧,用于防御和传递信息,通过烟火信号系统传递各种消息。
游牧民族来袭时,守军会点燃烽火,迅速召集援兵。
长城还是一个屯兵系统,数十万边军驻守在障塞、关城和郡县,一旦边境有事,他们可沿长城快速部署,形同高速公路。
最后,长城严格控制边境交易,阻断游牧民族通过贸易获取作战物资的渠道。
这种严密的防御体系极大增加了游牧民族的掠夺成本,使得他们即使冒生命危险也难以得手。
长城虽细,却足以成为束缚漠北游牧民族的枷锁。为求生存,各小国必须内部争斗,相互攻伐。而失去河南地的匈奴,成为众矢之的,遭到东胡和大月氏的双面夹击,境况艰难。但不久后,匈奴快速崛起为一个帝国,成为草原上的主导力量,这主要得益于他们出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强势君主——冒顿单于。
冒顿单于是一位传奇般的君主。最初,作为头曼单于的长子,他原本是匈奴未来的领袖。但当头曼单于与他的第二任妻子有了儿子后,便试图剥夺冒顿的继承权。因此,他将冒顿送往月氏作为人质,并后来攻击月氏,期望月氏人将冒顿杀死。然而,冒顿机智逃脱,骑快马逃回匈奴。
匈奴人尊敬勇士,头曼单于因赞赏冒顿的勇气而让他留在部落中。未料到的是,冒顿早已怀恨在心,伺机杀害了父亲及所有弟弟。
公元前209年,即秦二世元年,冒顿单于征服了强大的东胡。吞并东胡后,他又将军队转向西方,消灭了大月氏,将大月氏王的头颅制成酒碗。
当时,秦朝正处于内乱之中,无力阻止冒顿单于统一草原。秦末的混乱导致长城沿线的秦军四散。因此冒顿单于轻松重夺河南地。此后,他四处征战,消灭了26个游牧国家,实现了“所有弓箭手的国家成为一体。”匈奴因此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百蛮之首”,历史上第一个草原帝国。
根据游牧生产规律,匈奴本不可能长期存在。然而长城的存在改变了这一局面。突破长城需要绝对的兵力优势。只需集结数万甚至十万的兵马,就可以大幅降低向南掠夺的风险。匈奴成为草原诸族合力抢掠的依托,是他们愿意臣服于匈奴单于集权统治的主要原因。
因此,匈奴并非单一民族,而是由数十甚至数百个游牧部落组成的联合体。从考古发现来看,匈奴不仅包含黄种人,还有白种人。除了匈奴本部外,还有许多被称为“匈奴别种”的附属民族。
事实上,游牧帝国的建立大大削弱了长城的防御功能。在白登之战中,冒顿单于集结了40万骑兵,将汉高祖刘邦团团围住。在随后的汉匈战争中,匈奴经常出动十万以上骑兵进行侵略。历史记载指出“大规模入侵则大获全胜,小规模则小有所得”。
对于新兴的汉朝来说,抵御匈奴骑兵的南下掠夺犹如防微杜渐。为此,西汉不得不与匈奴和亲,通过送出女性和巨额财富以求和平,但这并未根本阻止匈奴的侵袭。
匈奴还向西域进军,几乎降服了整个中亚。西域各国被迫向匈
奴称臣纳贡。可以说,匈奴帝国的成立不仅使匈奴人富强起来,也带来了稳定。
但随着汉帝国的复兴,匈奴对汉朝的掠夺越来越困难。汉朝加强了长城的防御体系,建立了天田、堑壕、虎落、关城、烽燧、堡垒和障城的多层防御系统。
尽管如此,随着长城防御体系的完善,匈奴对汉朝的侵扰已非先前那般轻松。
汉朝深知“防贼不能放松”的道理,为了彻底遏制匈奴的掠夺,必须主动出击。在汉武帝时期,汉朝建立了强大的骑兵力量,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反击。在卫青、霍去病的连续打击下,匈奴损失了超过20万人头,被迫退至寒冷的漠北,不再敢侵犯汉朝边境。
匈奴帝国的建立和崩溃都是基于军事的胜负。在汉昭帝年间,匈奴面临南方汉朝、西域、东方鲜卑乌桓以及北方丁零的多方夹击,甚至分裂为五部。在汉朝的扶持下,呼韩邪单于重新统一了匈奴,但匈奴也不得不成为汉朝的属国。
后来,匈奴经历了几次兴衰,最终在东汉汉和帝时期被窦宪所灭。
#深度好文计划#匈奴之后,诸如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薛延陀、蒙古等草原帝国相继崛起。他们的统一与长城的存在密切相关。没有长城,就不会有草原的统一。
此外,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巴菲尔德在其著作《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中提出了一个有创见的观点:
“秦始皇修建长城,迫使游牧帝国将关注点转向原本不屑一顾的欧洲诸国,引发了一系列侵略浪潮。”
长城不仅塑造了游牧帝国,还使这些帝国有了扩展西征的余力和动机。当他们在中原无法突破时,便会退而求其次,向西亚及欧洲进发。在罗马帝国时期,匈奴在欧洲一度大行其道。在中世纪前期,由北魏击败的柔然人——马扎尔人引发了另一次侵略浪潮。6、7世纪,突厥帝国在其鼎盛时期威胁到东罗马帝国,突厥可汗自称“世界之主”;到了13世纪,蒙古帝国异军突起,最终席卷了欧亚大陆。
因此,长城虽然并不高,但成功阻挡了游牧民族的入侵,并塑造了
强大的游牧帝国。游牧帝国成为东西方文明的桥梁股票配资合同,最终在蒙古帝国时期,将整个世界紧密联系起来。
发布于:天津市